“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性指导的实践研究”研究实施方案
贾俊峰 徐美娟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居住的巨大星球已经被称为“地球村”。新时代呼唤跨文化交际人才,基础教育改革加快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6月8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各学科相继出台了理念全新的《课程标准》。2002年在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第一轮实验已经结束并全面推开。江苏省教育出版社组织专家及一线骨干教师依据国家教学课程标准,精心编写了初中各个学科的实验教科书,我们已经全面使用这套新的教材。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校英语写作教学由于受到老师固有的陈旧教学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手段停留在老旧层面。课堂写作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疲惫。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英语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老的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少,课堂教学密度小、学生的收获少,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对英语写作有恐惧感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主体的学习动力缺失: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目标不明确,没有时间观念,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有效利用时间。
——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缺失:课堂教学缺乏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情景;教师设置的教条化的假情景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教师的角色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教师仍然大量侵占学生的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导致学生间交往活动缺失。
以上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此,我校决定进行“英语写作指导有效性的实验研究”,这对全面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关于“英语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指教师为达到写作目的而使用的某种手段。是教学活动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的输出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写作策略的指示过程。这里的策略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老师的写作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在写作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第二,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写作策略的启示。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写作尝试的过程。避免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或者偏离写作目标。
2.关于“英语写作的有效性”
学生用英语写作和用汉语写作不同,学生需要学会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英语写作是以英语作为写作的工具的。学生需要把学好英语作为首要条件。有效英语写作指以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英语写作活动效果。英语写作的有效性包括如下含义。(1)有效果:指对写作活动结果与预期写作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写作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写作效率可表述为:写作效率=写作产出(效果)/写作投入,或写作效率=有效写作时间/实际写作时间;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2、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牛津英语教材,着力提高英语整体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身心和谐发展。
4、构建富有我校特色的有效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针对现行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优化英语写作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全面提升我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1、教学内容上:采取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从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整体构思及其组织、发展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再进行句子和用词多样化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前后呼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写作的各项技能。
此外,针对传统写作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实际,补充适合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教辅材料,如增加写作基础知识技巧讲解及练习,汉英语言文化及思维模式对比方面的内容等。
2、授课模式上: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弥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采用交际教学法,推动师生互动,通过对作文的阅读和修改,使学生参与到具有创造性的写作过程之中。
3、作文批改模式上:改变传统的教师包办统揽的模式,教师对学生作文首先评价、归类,根据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制成课件和讲义。然后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课堂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师讲解,使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方法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学生重新完成任务、规避可能的问题、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再评。
五、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采取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从篇章的整体结构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整体构思及其组织、发展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再进行句子和用词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写作的各项技能。创新之处是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弥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采用交际教学法,推动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师包办统揽的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采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文献法、案例对比分析法等为辅的研究方法。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课题的实施步骤
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专人负责,定期监控并召开课题组会议,学期末进行评估反思,为进行下一步研究提供改进的经验和路子。循环往复地安排研究步骤,促使研究工作螺旋式上升。
本课题研究过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1.3—2011.8):
主要工作:
1、课题的申报;
2、成立课题组,明确任务,组建由科研骨干、教学骨干参加的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分工;
3、课题负责人和成员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4、组织课题组成员培训活动,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现代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二)、实施阶段(2011.9—2013.6)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成员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2、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
3、实施步骤:
①基础性研究(2011.9—2012.2)
课题组成员统揽教材,共同研讨,分析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初步的写作指导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专题学习网站安排好内容框架等。
②探索性研究(2012.3—2012.7)
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新的写作指导方式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本着师生共建的原则,集合师生中的优势力量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话题、不同文体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③应用性研究(2012.9—2013.2)
运用初步构建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库。
④推广性研究(2013.3—2013.7)
课题组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检验研究成果、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修改和完善,各类成果最终定型。
4、每学期进行一次研究工作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
1、进行结题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
2、整理并制作课堂教学典型课例录象,汇编有效英语写作指导方面的论文、案例或教案集,编制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库。
3、将研究成果在我校甚至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