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中学微型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3年3月20日 |
地点 |
七(1)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全体课题组成员 |
实到人数 |
全到 | ||
主持人 |
戴建明 |
活动 形式 |
研究课——戴建明《细斟慢酌 品味意韵》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通过观摩影片,教师循循诱导,让学生从容地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口头交流、描写、刻画,犹如作画一般形、色、意韵一一新鲜出炉。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完这首小令,相信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想象出那凄美的画面,这就是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效果。然而鲜活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眼前,要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就不是易事了,更何况让学生回想曾经目睹的情景。 《探索*发现》电视系列片之一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有一段惊艳的画面,而这段画面也是极佳的景色描写的素材: 近景:有着浓郁的绿色音符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到处点缀着绚丽的野花…… 远景:线条柔和的山坡,细锥形的树木…… 特写:有着椭圆形花瓣的黄色小花、洁白的花儿、“小雏菊”“紫蝴蝶”…… 静态:远处柔和的山坡、树木,湛蓝深远的天空…… 动态:花儿和草儿在风儿助兴下不停地摆动着柔美的身段,马儿在山坡上悠闲的吃草…… 色彩:浅绿的山坡、墨绿的树木、五彩缤纷的花朵、洁白的帐篷…… 构成一篇优秀写景习作的元素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身影。巴音布鲁克草远的景色层次分明,犹如走进了欧洲贵族庄园的后花园,那样的景致是我们江南的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身领略的。 而在作文课堂上通过观摩影片,教师循循诱导,让学生从容地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口头交流、描写、刻画,犹如作画一般形、色、意韵就会一一新鲜出炉。
| ||||||||
填表人 陈 敏
薛家中学微型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3年4月24日 |
地点 |
七(2)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全体课题组成员 |
实到人数 |
全到 | ||
主持人 |
戴建明 |
活动 形式 |
研究课——汪娟《潜移默化 移花接木》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能力、知识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无法靠教师的教授来达到。个人的写作能力同样如此,许多经典之处并非深思熟虑、精雕细刻,而只是信手拈来、灵感乍现。电影中的许多表现方式说不定就会在学生的脑中生根发芽。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陆川指导的电影《可可西里》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电影,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它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人与自然的相互抗争。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挖掘的地方: 例如,开头与结尾的表现方法: 其一,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同一张自愿巡山队员的照片。(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其二,广袤宁静的可可西里大地的画面由远及近的【本文来自聊城门户网{域名已经过期}】地推进,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其三,“可可西里,中国境内最后的原始荒原,平均海拔4700米,这里是藏羚羊最后的栖息地,1985年以后,盗猎者开始大规模屠杀藏羚羊,以满足欧美市场对藏羚羊绒的需求,短短几年,藏羚羊从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93年,当地政府组建了一支武装巡山队,领导人是藏族专业军官日泰,巡山队和盗猎分子发生激战,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97年,巡山队员强巴在执行巡山任务时被杀害,报社紧急委派我赴青海采访。”这是片中记者的画中音,开门见山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可让学生借鉴。 | ||||||||
填表人 陈 敏
薛家中学微型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
2013年5月14日 |
地点 |
七(3) |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
全体课题组成员 |
实到人数 |
全到 | ||
主持人 |
戴建明 |
活动 形式 |
研究课——陈敏《声形并茂 强化技巧》 | ||||||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
利用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在主题、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相通,在作文课堂上看电影,学写作技巧。 | ||||||||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
从电影中可以学到设置悬念、环境切入、开门见山之类的表现方法;从中可以学到材料的合理选用;当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得以借用。 比如学习结构布局、详略安排: ①镜头从哪里扫描到哪里? ②当一个镜头转移到另一个镜头的时候有多少种方法? ③整个故事有多少个场景,它们有主次之分吗? ④哪些情节可以略去不写,哪些对话可以缩减? 以上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把影片转化为作文,在实际作文指导中也可运用。 作文《载重纸桥》让学生用电影情节的分镜头的方法来构想: 镜头一:同学们的课桌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纸桥,边议论边等待老师的到来。 镜头二:老师来了,同学们畅谈心情。 镜头三:老师依次测量纸桥的载重量,同学们时而屏息凝视,时而欢呼雀跃,时而唉声叹气。 镜头四:大家共同分析成败的原因。 把这些镜头的羽翼丰满起来,就是一篇详实细腻的文章了。循序渐进的记叙文和说明文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起死板的讲解取材、选材、写作技法等等一些原则让学生云里雾里,似乎要强多了。
| ||||||||
填表人 陈 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