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路的灿烂
——一位课题研究者的真实历程
作者:新北区薛家中学 徐春凤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踏着波澜/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用徐敬亚的短诗《既然》来形容我这么多年来参加课题研究的心路历程,我想是非常确切的。从自己参加课题研究到带着其他教师一起课题研究,这期间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迷惘,有顿悟,也有彷徨……但是课题研究的路程一路走来我觉得是充盈的。在我教师成长的道路上,它像一盏“护航灯”,为我的教学生涯注入了“生命活水”。
众里寻他千百度——迷惘、失败与顿悟
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年少而气盛,只有两个简单的愿望,做回班主任,当一名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可班主任始终没有做成,那我就做了一名一天到晚沉浸在机械、枯燥上课,没完没了批作业的教书匠。自己辅导的学生作文也发表了,自己的语文成绩也列学校之首,我沾沾自喜了好一阵子。
可那次我去二十四中和横山桥高中参加课题交流后,我蓦然发现我身边的教师是不同与我的另类,他们思想深邃,他们智慧聪颖,他们见解璀璨,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苍白、肤浅;平庸与无为。走了这么多路,原来被人远远抛在了背后。我用双脚在走路,但我是一种没有思考的行走。难怪我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学生的好成绩。
在一阵困惑与迷惘之中,我竭力想去寻找答案,但却不得其所。这时我的前任领导让我主持并参加一个县级课题“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研究”。为了这个课题,我兴奋,因为是领导信任我,让我有所为的好机会;但我又彷徨,却不知从何入手。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成果如何呈现,我惶惶然不知其所为。搁置一段时间后,我把课题研究等同于了论文发表,认为有了论文也就有了科研成果,课题也就可以结题了。可想而知,第一次课题研究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正值2001年常州市青年招标课题之际,不服输的我有一种想证明自己的渴望渐渐滋生。我去书店,看有关理论书籍,我做笔记,还参加了常州市举办的教科研讲座。学者的睿智激活了我,让我有了参加课题的兴趣。于是教学之余我始终想着课题,写课题申请报告。2个月下来,摸索前行的我写的课题报告《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研究》终于顺利通过,成了常州市教研室的青年招标立项课题。我醒悟了,先前的小成绩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成就,也没有使自己在专业道路上获得成长,我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教书匠,自己走教科研之路,才会使自己的思考更深入,视野更加宽阔,专业道路上走得更深远。
蓦然回首——激情、探索与期待
从那以后,我主动请缨做了班主任,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对,听他们的课,请他们指导。同时自己也不忘理论学习,如饥似渴的吸收知识的营养,把课题研究和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尽管当时只和语文组的几位教师一起研究,但我们借阅了许多理论书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上课题研讨课,做调查研究,深深认识到实践即研究。
“课题研究要面向自我,而不要面向专家;课题研究要面向问题,而不要面向命题;课题研究要面向事实,而不要面向理论。”已记不清这些内容是谁写的了,但它却道出了课题研究的真谛。“做真的研究,研究真的问题”是我对课题研究最深的感悟和认识。在3年的科研历程中,我边学习,边积累,边研究,边科研,不懂就问,在这个课题研究中,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渗透性;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探索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我深深体会到把科研付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中播种、施肥、成长……的过程。我写得课题相关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写的论文《随风潜入夜——谈语文教育中德育思想的渗透》获“我与课改”省级论文一等奖,课题被评为常州市级三等奖。这期间我的教育教学情感在研究中被唤醒,教育智慧和机智时时闪耀着个性的火花,徜徉其中真是一种享受!
在灯火阑珊处——收获与成长
多年课题研究的经历,作为教师的我最想说的就是:要想让 “劳动能够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体味下“灯火阑珊处”给你所带来的收获与喜悦。
想当初第一次课题研究之所以失败告终,总认为课题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事,是与我们普通教师无关的事,即使研究也是应付应付的,也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也是……申报了课题后,三年下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培训,说难听一些连自己所搞课题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更何谈一步步地积累思考呢?突然间某一天,说课题要结题了,就开始忙着造材料了。一阵忙忙碌碌之后收获了一个个满当当的档案盒,依次摆好。检查领导到了,随手翻开几个盒子,抽出其中几页看看,这就算过关了。一个课题也就结束了。你说我收获了什么:形式主义、功利主义。
课题研究的路一路走来,我虽不是很出色,我深刻地体会了付出的艰辛,但我更多收获的是成长的快乐。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收获了理论素养的提高。原来没有研究课题时,不愿意去学习理论,总认为那些理论枯燥没用,现在我逐渐地理解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说的两句话:“如果你觉得理论没用,那是你没有去用。”“您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你必须始终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原来当老师时,就知道语文学科那么点东西,知识面很窄,课堂上只是教给学生那么一点专业知识,教学中虽然也想将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有时满腔热情却换来一头雾水。现在通过课题的研究, 和 老师们一同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一起实践,共同反思。使我对课堂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在空余时间总喜欢看些理论知识,武装一下自己的头脑,并能做好理论学习笔记。不管是说课、还是评课,我都能很好的将新理念和教学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我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
课题研究让我收获了反思的习惯。以前我的教学更多的只是埋头工作,不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者说有了教训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工作中也有很多问题,但更多的是把这些问题,当成自己的一些牢骚,诉说完毕,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年复一年,工作更多的是重复着以前的故事。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工作习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能够回过头来重新认识多年以来的教学习惯。有人说开车时不断看反光镜,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想课题研究,我可能没有收获到高科技的研究成果,但我却收获了能不断反思自己,来改进自己,促进自己在教师专业道路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三年一轮的课题研究下来,我们开始注重把经验教训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让总结与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使我们由经验型老师逐步转向反思型老师。
课题研究让我掌握了一点研究要领。无论是初期的开题论证,还是过后的层层深入,我感到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更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我通过阅读大量的教科研方面的书籍,补充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引领课题组的老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终于掌握了一点研究要领,比如在整理自己的研究行为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我在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是哪些?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补充了哪些新行为?新行为导致了什么样的效果?将新旧行为作个比较!再来进一步完善新行为,注意把握其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让我有何感悟等。通过这种方法,我和课题组成员收集并记录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生动的事件和朴素的语言记录着研究的过程,推动着研究的一步步进行。“有行动就有收获”, 我相信,我会在辛勤中收获更多……
最后,我想一句不知名的名言来说说我的感慨:“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因炫耀眼前的一点儿光华而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也没有理由更不应该因一次幸运的成功而眉飞色舞,忘乎所以。不要忘记那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它们总是那么默默无闻、无怨无悔、顽强不屈地生存着——从过去直至永远。它们从未招摇,从不炫耀,却在平凡中能够赢来世界的苍绿。”让我们来关注课题研究吧,它会让你走出一路灿烂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