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潜能”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一直以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持消极心理,缺乏主见、自信心和上进动力。学生的学习也大多是被动的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很少被人关注,其危害性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忽略,以致这种隐性的“厌学”在现在的中学阶段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做了一种不成功的铺垫。
2、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受教育者全面提高素质,一个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他们的起点、行为是不尽相同的,从班级授课制诞生之时,教育者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生。在我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但长期的“提优补差”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教育者忽略了班级里的大群体----不大引人关注的中等生,针对这一现象,有关专家提出中等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教师的心思都花在尖子生和后进生身上,那么损失的就是大头,而且对中等生也的确是一种不公平。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感倾斜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让中等生发挥主体作用。一旦这部分学生的潜能被调动、被激发,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二、研究的目的:
普通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居多,对课堂教学及学情了解不够。故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
1、促使现任教师尽快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识到学习不完全依赖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利用。
3、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还对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 研究对象与内容:
1、在2008年初一新生中,按学习成绩分为优、中、差三个档次,下简称“优”“差”,建立部分学生档案,进行三年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学习过程中有关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听课作业习惯、好胜心、成就动机等有关项目。
2、确定实验班进行课堂教学试验,同年级其余班级作为对比班。实验内容为:通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激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步拟定以下子课题:
(1)《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学生学业素养》
(2)《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
(3)《优化学生作业,活跃学生思维策略的探索》
(4)《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校本化研究 》
(5)《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研究》
(6)《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智力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事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情绪情感、意志、信念、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非智力因素想对于智力因素来讲,完全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要使成才变为现实。必须在生活中把已具备的智慧潜能转化为智慧行为。在这一转化中,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2、主要理论依据: 2001年6月8日 ,教育部就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课改国家投入力度之大,参与人员之广,改革程度之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是一次理性的,冷静的,高瞻远瞩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对象当然是面向全体教育的实践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课改的对象,形式上的意义是由于我们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途径的关联性,实质上的意义更在于为我们全面克服“应试”弊端,推动教育现代化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我们要进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研究”研究,必须把它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中去,树立交互的、系统的、可持续的研究培养观。把核心理念落实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等具体环节中去,教师要在研究转变中起核心作用,坚持理论依据与实际操作相统一。
(1)强化理论与动机激发
现代刺激反应理论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强化论看来,凡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发生。
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如遭到同学或老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通过一系列强化措施激发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
(2)期待理论与情感激发
社会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具有各种心理特点的学生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是教师的期待。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期待。教育者的积极期待往往可以克服很多技术层面、工具层面上的不足,更容易融洽师生关系和对学习情感的激发,使更多的中等生能够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价值,在积极的“期待”中,通过激发培养情感等多种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供外在支撑。
(3)需要理论与潜力激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一个社会人,都有自尊、自重、自信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中等生”“差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形成固然有教育者的“善意”的忽略外,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更是他们自身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必然结果,心里的自我封闭、学习方法的不尽科学、评价功能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等等更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开发。
(4)最近发展区与发展研究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次级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辩证的分析了教学、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把之表达为一个三位一体的过程,融合进一个积极互动与合作的空间: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应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儿童发展的前头,由此引出的“辅助学习”的理念,这种理念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辅助,而后才能逐渐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理工具。强调社会交互作用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所以,在中等生、差生的培养与发展上,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将成为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有效依据与方向。
五、研究原则: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新课程总体要求下:
坚持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即从整体着眼,从局部入手,把握学生学业成绩形成的各种原因以及各种原因在整体当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坚持研究的科学性原则:即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研究的开展。
坚持研究的实效性原则:即在研究出一般规律后,通过实验、跟踪调查、总结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六、研究方法:
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辅助以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个案法等方法。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9—2008.12)
(1)拟订工作计划,制定课题方案、申报立项
(2)联系专家指导、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9.2—2009.12)
(1)执行研究方案,在不同年级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活动
(2)开展专题听课调研,抽查学生非智力的相关档案资料和现实情况
(3)定期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评选先进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2—2010.10)
八、研究起讫日期:2008.9—2010.10
九、研究成果形式:典型案例、研究心得、论文、阶段小结、研究报告
十、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查方明:第一领题人,课题总负责人
徐春凤、吴继荣、王建荣:第二领题人,协调各项工作并积累形成性资料
教导处、年级组长:负责“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研究板块,记录典型案例,进行阶段小结,撰写心得论文。
班主任 :负责“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学生学业素养”研究板块,记录典型案例,进行阶段小结,撰写心得论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