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突破口,激活学生写作兴趣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语文组
一、 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作文教学呈现出五彩纷呈的局面。但具体谈到作文,还是学生怕,老师愁。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分割开了。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但在这其中,过分追求课堂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性功利,每篇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等一一道来,模式呆板,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在作文教学中则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高中、大学,每次的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循环着相同的步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就作文论作文,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的提高。由此,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训练,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3、课题的理论依据: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提到“只有在相似块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外在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去结合、接通、激活这些已存的‘相似块’中的信息,才能依据这些‘相似块’去对照、分析、比较、鉴别那些纷繁的客观事物属性,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善于迁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在学习时没有字词障碍,思维又极其流畅,大脑会高速运转,寻找课文知识与作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找到文本间的相似块后,大脑会极度兴奋,快速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激活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如此,在同样时间内,他们比不善迁移整合联系的学习者看问题看得更透彻,解决问题的质量更高,知识也学得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效率便得到提高了,何乐而不为?“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思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思想来找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相似论》。
著名的教育家 叶圣陶 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论断告诉了我们,在语文学科中,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因此,我认为借助课文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4、课题的实践依据:
课题主持人 陈敏 老师曾参与并完成常州市级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区级课题《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长研究思路明确,围绕课题做了具体研究工作,研究计划齐全,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提高本校的语文教学质量有指导意义。通过平时的不断学习、总结,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长具备了初步的课题研究经验,并具备锐意进取精神,做事认真,工作踏实,肯吃苦,在课题研究中能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负责好课题相关数据的汇总,能撰写课题设计研究报告等。现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能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组共有8位主要成员,中学高级教师徐春凤有丰富的教研经验,中学一级教师戴建明、顾永烈擅长论文写作,另外,陈林浩、汪娟、陈兰、蔡文亚、夏晴益都能恪尽职守,认真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此外,还有如下条件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1)本校已拥有宽带网,有良好的信息收集能力。本人具有较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能保证有效的资料收集和处理。(2)本校在教科研方面,已形成并制定了一整套科研制度,奖惩条例,采取“制度+鼓励”的方式,对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另外学校还能拨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研究,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二、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内容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选材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
2、理论假设:
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不愧为学生学习作文的优秀范文。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 课题研究内容:
1、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面积大,厌学怕写的现象特别严重。如何通过课文教学让学困生喜爱写作,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如何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五、 研究对象
七年级(1)班(2)班(3)班,八年级(2)班(3)班
六、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说过:“没有离开研究的行动,也没有离开行动的研究。”抓住行动研究法科学性、具体性、创新性、以及系列性等特征,以实践行动为研究核心,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的方法,强化研究的效果。同时,还要以调查法、观察法为辅助手段,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七、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研究操作的策略
(1)把握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实践表明,进行作文教学,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对作文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文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作文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文练笔过程,是由“理解---练写---反馈”三步构成的。
(2)深挖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要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条易便快捷的有效途径。作文是与课文教学配合进行的,设计作文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讲读课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总之一句话,它们熔铸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同时也给读者留有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3)进行适度安排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5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必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疲于应付;如果课文知识教学的“密度”不够,便来进行作文训练,也只是空中楼阁,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作文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而不是另起炉灶,自立门户。要做到“适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作文训练。
2、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本课题自2007年9月——2009年3月,为期二年。
第一阶段:起步(2007.9——2008.2)
(1)调查摸底,深入了解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现状。以此为基础,再参考,反复论证,求得共识,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实施(2008.3——2008.8)
(1)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2)以学习、讨论、开课研究为主要方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
(3)参加各级辅导、培训。
(4)抓好阶段性评价。
第三阶段:总结(2008.9——2009.3)
总结在语文学科中以课文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经验,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总材料,完成结题工作。
八、 研究结果
通过积极的探索,丰富的教学实践,我语文组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课题组成员编写了写作教案《跟我学作文》。
2、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本课题研究为每一位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探索与创造空间,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改变和发展了自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陈敏老师的《盘活课文资源,让学生妙笔生花》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年11月),《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源泉》获新北区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徐春凤 老师的《亲近课本,为作文添翼》获新北区2008年论文评选一等奖。 陈林浩 老师的《冷热金针巧对比,锦绣文字绘佳篇》获2008年常州市中语会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写作教学评优课教学。陈敏老师开设了《写作人物个性》,徐春凤老师开设了《我的“点金术”——作文点评课》,陈林浩老师开设了《抒写亲情,唱响感恩的歌》。
4、作文教学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校创编了中学生优秀习作选《雪苑少年》。
九、 问题与思考:
反思这一年多的研究过程,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但教师的成长,并非一朝一夕,课题研究还要和内动力的激励结合开展,否则,时间一长,教师的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开始没想到的。
2、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自主学习名家经典写作经验的研究还需要更全面、更深入。
4、在研究中要善于总结与反思,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与教学困惑与大家一起分享,做到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发展。
十、研究预期:
1、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总结、论文、教学效果。
教师的优秀课例。
各类获奖的材料和证书。
2、预期达到的目标
(1)、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课题总结报告,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2)、形成具有指导性,富有操作性的课例教案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