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充分重视朗读作用的同时,通过对几种朗读形式的有效指导,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关键词] 朗读教学;朗读作用;朗读情感;朗读形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整个教学作用极大。
“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课堂上对重点词句的“透彻”分析成了最高宗旨,基础知识重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被肢解的词句、文章主旨等单纯应付考试的东西塞满了孩子们的头脑,朗读却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对朗读的认识较低,朗读理论及能力有限,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跳过朗读这一环节的情况较多,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课程中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下面就几种朗读的形式谈谈看法。
一、范读与选择时机
老师的范读是一种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课前教师进行动人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中的外祖母坚毅、乐观的性格以及对我浓浓的爱,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范读还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教初一年级,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读完以后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让学生对文本有了重新的认识。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精读与激发情感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它擅长于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语音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它可以把蕴含在文章内的感情以语言的形式外现出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朗读去把握课文的感情线索。再根据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去探寻课文的蕴意和主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的读,深情的读,读出味来,读出神来。真正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作者回忆了自己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文中句句渗透作者对母亲的爱与为她惋惜的情感。教学时要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的过程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与想象,文中的“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又如教学《老山界》时,课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表演读与感悟体验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孔乙己》、《威尼斯商人》等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
由于季节原因,夏季的下午第一节课上,一般说来,学生的精神往往不够饱满,甚至容易打瞌睡,如果在上课时,对于有些文章让学生尝试表演,是能很快让学生振奋起精神而进入学习的状态的。课堂的教学节奏总要有张有弛,学生也不可能整节课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表演可以活泼课堂的气氛,调节教学的节奏。
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表演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点拨阅读与相机诱导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在朗读指导中,如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大有益处。
如《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那一细节是最感人的,让每个读者难以忘怀,我叫学生把父亲当时的穿戴和动作的词语勾画出来,细细品味,加上目前父亲的处境今非惜比,负债累累,囊空如洗,那一堆朱红色的橘子便很不同寻常了,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体味,肥胖矮小的父亲形象立刻变得崇高起来,父亲对儿子的爱也跃然纸上。
叶老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似乎感到无疑之处,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行解决。宋人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例如《陈涉世家》一文中陈涉“召令徒属”里有这样一句话:“徒属皆曰:‘敬受命。’”学生初读这句,觉得并没有什么疑问之处。此时,我就抓住其中的“皆”和“敬”两字作启发点拨:“皆”字有全、都之意,“敬”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两个字如果去掉,与原文表达效果相比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皆’字写出了士卒们行为及内心想法的高度一致——坚决反秦抗秦。”有的说:“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要想使军心齐聚、共同抗秦,首先要击败的就是士卒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顺民’思想,‘皆’字写出士卒已突破旧有的心理障碍。”有的说:“‘受命’前加一‘敬’字,体现了士卒们从心理上对陈胜产生的敬意。”有的说:“‘敬’字也可见陈胜已奠定了领导地位。”……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陈胜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度把握:“皆”和“敬”形象的绘出了陈胜一段精短的演讲所收到的巨大效果,更由侧面反映了陈胜卓越的宣传领导才能,正是他本身所具备的非凡才干让他成为领导农民起义的第一人。
五、评读与共同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一般是双向互动,师生互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其次就是学生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也可以全班互评。最终达到共同提高。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朗读这种方法还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去,运用好这种方法对搞好教学具有实用价值和普遍的意义。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去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为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就已逐步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逐步乃至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不教”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朱自清 《论诵读教学》 林炜彤 《听说读写必须并重》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9第8期《“读”中品“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