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识艾小柯这个名字,我想,都是通过影评。其实我并不是职业性的影评人,也没受过专业的影视训练,写所谓的影评,和我写书评、散文、杂文一样,都是怕忘,这些看过读过听过的好东西,趁记忆还新鲜热辣,动手记录下来,免得将来埋没在时光的尘灰里。可写的多了,不免自觉种种不足,比如为什么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的电影风格感觉如此不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情节展示比那个更加流畅?原著是怎么安排的?导演和编剧到底夹带了多少“私货”?我是个好奇心炙的家伙,问题多了自然要找点相关的研究资料来翻翻,答疑解惑。一来二去,竟有不识的编辑找我来开办专栏,承蒙不弃,我自也乐得分享。
我也不是作家。要不是《读者》发表了我的短篇小说《泪牛》,我可不敢说自己“搞文字创作”。在我心目中,小说是文字艺术的最高境界,诗歌是情感宣泄的最佳端口,只有这二者才配得上“创作”二字。我顶多算个业余文字爱好者,还是因为怕忘,所以要在尚记得的时候写下来,记下来,才好作为自己曾经认真生活过的明证。
但是记录跟记录不同。有人写日记,誓不外泄;我写博客,潜意识里总还是希望有所听众的。这种需求跟看完一场好电影后的心情相似,情绪激动的当口,希望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诉说衷肠,对比一下看法意见,感动的一起唏嘘流泪,兴奋的则一块抚掌大笑,或高山流水,或华山论剑,总之不能郁积在胸,要一吐为快。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那么爱写影评,我翻翻旧文,果然影评的数量最多。但这实非我最爱影评这种文体,而是看电影的速度比读书快很多,数量就多出很多,观后感便自然写得多些。我的确是个疯狂的影迷,但我最想写的一直都是小说。可不知道是不是“近乡情怯”,越为郑重谨慎,就越发小心翼翼,到现在也没几篇能不羞于见人的。
看电影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好电影的好处往往不在电影本身,而是通过电影这种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解析,对理想与生活真诚而不造作的爱恋。我想一个写作的人也应该努力磨练同样的气度吧,热爱文学,但不执迷于文字。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透过艺术的视窗,作者所要呈现的都应该是一种最真挚诚恳而又气象万千的格局,不仅有滚烫的热情,还得有扎实的内容,严谨的逻辑,真切的留白。天下的好艺术都是相通的。
关于电影和写作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想起了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纵使多少年之后,我也记得这在当时把我一下子带入三个时间层面的一句话,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所在,真正的魅力,而不是“荷塘月色”那种层面的。这是智慧,不是煽情。
这本写出来近40年的书,被人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几乎是没有办法来具体量化考核的,反正,你能从中国作家的作品中看到很多《百年孤独》的影子。
这种影子现在也体现在了新闻的写作中,原因很简单,效果不错。这种完全打破了线性思维的叙述方式,如果使用好了,对主题的突出,特别是在相对较小的篇幅中展现一个比较复杂的事件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
近日《英雄》极火,我虽然没看过,但我也知道这片借用了《罗生门》的叙事结构,其实再早些时候,那部在很多影片排行中经常排第一的《公民凯恩》,也是这种叙事结构,非线性,所有线索的整理在排除了时间顺序后以围绕主题的方式来排列。
10年前有个叫瓦伦帝诺的拍了部叫做《低俗小说》的电影,将这种叙事结构重新推向了高点。《低》片在一开始就展示了一个饭店打劫的场景,随后抛开不管了,再后来,影片就在这个场景中结束,所有的东西全串到了一起,很多在观看过程中较难理解的东西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全得到了到位的解答,最后一刻的恍然大悟让这部电影显得非常精致。类似的电影还有《爱情是狗娘》等。
其实这也是文字堆积的最佳状态,或者说也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上面我也在用这个文本阐述的“非线性写作”,或者叫做“闪回”吧。为了增加文字的厚度,在更多层面引起共鸣。那就再插一句,听摇滚乐的应该知道概念唱片,概念唱片其实也是这种方式的一个体现,所有歌曲似是无意,其实都是在为一个很鲜明的主题服务。
如果说得再落地一点,就是细节的灵活运用上,放弃时间线索在大脑中的形成的桎梏,先抓细节的价值,把细节先精华了,用较快的节奏感把精华后的有用的细节以按照主题的需要重新排列,让读者在最需要的地方看到他最想看到的精致的东西。
说得飘一点,就是后现代解构主义了,呵呵,看着都拗口,就去它妈的吧。
那天和周刊照相的说起照相来,说看到那幅可口可乐易拉罐上放了一朵小白花,以表示对小平同志的缅怀,我当时看到这片子的时候,简直跳起来叫绝。这其实就是在打破了思维桎梏后重新整理细节,按照主题需要的目的,来精简后得到的传世之作。就两个细节,却打倒了所有的细节堆积。
道相通,书、电影、图片及文字,真正的巅峰感觉是完全一样的,其他的艺术门类也是——不要以为做文字工作的特别是我们新闻人就不是艺术家了,我们也是。
还记得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有一篇关于航空公司合并的范例文字,仅800字,但其主题很直接,就是这种动作对票价的影响,看了后感触颇深,俺的感觉:这就是微言大义。这篇文章“闪回”的次数极多,但细节的运用上一点也不拖蹋,几个字带过去了,却让你在极短的篇幅中看到了你想看到的东西,作者也知道读者不需要专业的东西,所以,选择之后人家直接把问题简单且明确化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想象读者需要的东西和阅读习惯。
应该说,上述例子就是今天俺在这里胡说八道什么写作方式的一个最好的明证。还有,前几个月,俺曾经自己做主把人家的一篇关于某政府机构牌子20分钟运到历史博物馆而改革却走了20年的稿子改了,当是改的出发点也是这个。
好了,最后怎么着得把东西串起来,否则很乱,没有主题,就不精致了,这也是运用这种方式使用起来时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好控制。
简单说,俺的体会是,细节间的相互呼应,用一种无视时间的方式,以联系的紧密程度开门见山,是最好的写作方式,打散了,然后按照自己要表达的主题,重新整理,具体说几是上面说得的电影的例子。对于篇幅相对较大的杂志的写作,这种方式更是值得注意,这种方式使用好了,不会让人看起来废劲,因为阶段性的小段落是很清晰的。而且,在年终总结之际,你还得非使用这种方式,我想,现在谁也不喜欢看几月几日发生什么事的那种叙述方式吧?
只是我的一点感触,也挺乱的,而且还是说了一件早就存在的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