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戴建明
一、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
电影对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研究
| ||||
学科组 |
七年级语文组 |
申报时间 |
2013年3月 |
结题 时间 |
2013年7月 |
|
姓名 |
职称 |
任教年级、学科 |
各自承担任务 | |
主持人 |
戴建明 |
高级 |
七年级语文 |
全面负责课题 | |
成员
|
陈敏 |
高级 |
七年级语文 |
参与研究与实践、材料收集 | |
汪娟 |
中一 |
七年级语文 |
参与研究与实践、材料收集 | ||
|
|
|
| ||
|
|
|
|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现实中是学生写作脱离生活,无病呻吟。指导学生多观察、体味生活,触动、激发学生情感,使写作成为有源之水。杨万里有“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生活写作观。可见,多感悟生活是开拓学生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
而学生由于生活在三点一线中,生活经历贫乏。而作为时代产物之一的电影:第一,可以拓宽眼界。比如很多欧美和日韩的电影,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内容中看到很多国外的风景,人文,习俗,甚至是看到一些高科技的东西,使我们可以了解多一些国外的信息。第二,可以丰富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好的影片,就会被电影里情节感动,或者对某些话语和道理很有感触,能够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可以给自己启示。我们会跟着影片的进展时而哭,时而笑,这就说明电影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的刺激,更多的是情感的共鸣。
不仅如此,电影充分运用了音乐、舞蹈、摄影等各种艺术手段,与写作方法是相通的,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以往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方法往往从写作本身去考虑,没有想到学生作为接受者的情况,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电影的出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叙事性的电影,更能激发初中生的同感,因而对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好的效果。
三、课题界定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电影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通过银幕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电影与写作一样,以审美化的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共同受某些普通性规律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各类艺术的自身的特殊规律。
迁移在心理学上也称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比如,数学学习中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审题技能的应用;语言学习中丰富的词汇知识的掌握将促进阅读技能的提高,而阅读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更多的词汇知识的获得。知识与技能之间相互迁移。
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同样也依赖于迁移。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
2.是原有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经验才能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经验的结构才能更为完善、充实,从而建立起能稳定地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以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性
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素或成分,学习材料或新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实用价值等。那些包含了正确的原理、原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的知识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教师在教学时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或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简单他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或测验的人员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学习或问题解决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
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能引起正迁移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响。
以上两方面的理论为课题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七年级的学生,因为这有利于课题的展开和进行。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讨论法、自编提纲法、个案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法
针对学生现状,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帮助学生弄清楚在电影中存在的一些好的写作手法和记叙文写作的想通之处以及训练的方法。
(2)实验法
通过课堂实验,了解电影对记叙文写作的作用。
(3)经验总结法
整理总结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知识的链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4)个案研究法
A、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
B、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3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2)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3)通过调查问卷,对记叙文写作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1)实施研究方案;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3、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专家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会议
(4)撰写课题研究资料集。
七、研究内容和措施
由于我们是初次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本着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原则,通过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所有参研人员均有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断丰富研究内容的想法,现就本课题提出以下研究内容:
1、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我们如何从电影中发现对我们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的艺术特征?
2、这些艺术特征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又该如何借鉴,使其对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3、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如何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电影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一)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对电影的兴趣。
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方式是什么?你对电影感兴趣吗?你写记叙文是怎么写的?通过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座谈法等展开。
(二)利用间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学习有关理论和材料。
我们学习了其它学校的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收集有关电影创作的知识和迁移的方法和相关知识,以及写作手法的应用等等。
(三)组织老师们深入优秀教师课堂,体会其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每位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来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四).学生的具体转变
1.变学生为“我要看电影”。
2.变学生的“我不行”为“我能写作”。
3.变学生的“怎么写作”为“我会写作”。
八、研究成效
1.学生方面:学生养成了从电影中吸取记叙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并融会贯通;记叙文写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了通过对电影的兴趣来提高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并积极写作和投稿……记叙文写作兴趣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写作活动,并有多人获奖和发表。
2.教师方面:
自本课题实施以来,我课题组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写出心得体会和论文,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九、研究后的思考
虽说电影对学生提高记叙文写作兴趣和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两者之间到底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如何避免副作用也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还有对电影不感兴趣的同学,他们对这种方法的反感也要想方法予以解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