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课堂实录
——郑桂华
《双桅船 》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师:同学们先来看这首诗,看过后想一想,诗想告诉我们什么?或是你想到了什么?
生1:写的是离别、相遇。
师:课文中哪一句写到了?
生1: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
生2:写的是对故乡的依恋、思念。
生3:“岸”和“船”指代什么?
生4:题目是《双桅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读诗的最初感受是珍贵的,不用想正确不正确,起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5:写的是两个人的离别,恋人或亲人。
生6:感觉很朦胧,是爱情诗。
师:感觉很敏锐,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
生7:前两句中,“雾”和“风”指的是痛苦和挫折。还写出了诗人不情愿的分离。
生8:写了寂寞的诗人的苦闷。
生9:“纬度”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读出了问题和感受,还有吗?
生10:“灯”指代什么?
生11:“风暴”指什么?
生12:这首诗写了相遇—离别—相遇—离别
师:我们可以把前面的调整一下,是相遇后别离再相遇在别离。
生13:诗人是把自己比作船,把对方比作岸。
师:对方是什么呢?同学们再来读诗,从意象入手,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哪些意象更关键?“双桅船”这个标题和诗有没有什么关联?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生14:写双桅船,就是“风”是动力,“岸”是目的地,“灯”起指引作用,“风暴”是遇到的挫折。
师:表述还不是很清楚,谁来补充一下?
生15:因为是双桅船,有两个桅杆,所以风既是动力又是阻力。
生16:前面同学说的不明显,诗中第一句“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双翼”就说明“我”就是双桅船。
师:想到“我”就是双桅船,很好,再来读诗歌,看核心意象是?
众: “船”
师:还有吗?
众:“岸”
师:为什么这两个是核心意象?
生17:“船”和“岸”用人称代词就是“我”和“你”。
生18:核心意象是作者多次用到的,“船”和“岸”反复出现,所以是核心意象。
师:注意“反复出现”(老师板书)那“船”和“岸”相遇—离别—相遇—离别,主题可以是什么?
众:对故乡的依恋、思念
师:哦,对故乡的依恋、思念,亲人、恋人或是朋友的离别可不可以呢?啊,同学们对诗的最初的感受体验都有道理。看这首诗写于1985年,文革结束后,容易让人想到?刚刚看到辅助意象,要注意辅助意象和核心意象的关系。
生19:我认为写的是自己和自己的理想。(老师板书)虽然遇到波折,但希望在,最终会通往理想的彼岸,会成功。
师:是这个意思,有哪些地方可以调整?
生20:把岸看做故乡、亲人、朋友是不合适的,因为作者是离别一个岸,前往新的岸。“岸”指代故乡、亲人、朋友、恋人是不合适的。我认为是理想。
师:我们读诗的时候不仅看到许多意象,还会有许多理解,但作者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去寻找。舒婷的意象是成对出现的(指向板书)。在这里我们对此不作展开。看一下我提供的一点资料。请个同学来读一下。
生21:公共象征,是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白何所指的内涵。与人的公共经验有关,指向性明确,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解读。私设象征(个人象征)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个人化象征,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体经验和个人独特理解有关,诗人把一个非公共性的意象变成深有寓意的象征。它的标志或是诗人直接点明,或是同一意象的复现提示私设象征。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些是公共象征?
众:月亮、菊花
师:啊,私设象征,比如《雨巷》中的姑娘,《地球——我的母亲》,还有海子诗中的“麦子”,同学们可以去读读。“双桅船”在这里是私设象征,那私设象征和公共象征有没有关联性?
生22:随着时间的积累,象征意义的不断丰富,有的私设象征会变成公共象征。
师:可以由私设象征向公共象征转化。我们会读诗,要有一些方法一些路径来读。读诗的方法很多,今天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读诗找核心意象,还要看辅助意象和核心意象的关系。个人欣赏的时候,公共象征我们都明白其内涵,私设象征的理解则是多样的。在把诗读一遍,感受一下《双桅船》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意义。
(学生小声读诗)
师:最后看课后练习:1、以一个诗人的几首代表性诗作例,寻找他常用的意象,如海子的“麦子、太阳”等,发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2、查找资料,为“朦胧诗”写个词条。
附板书:
双桅船?
朦 寂寞的诗人的苦闷 岸(目的地)—船
相遇—离别—相遇—离别 雾——风(动力、阻力)
痛苦、挫折
胧 对故乡的依恋、思念 纬度?
两个人(亲人、恋人) 风暴——灯(指引)
爱情 朋友
诗 不情愿的分离 矛盾?
我和理想
1、核心意象:岸 船——辅助意象
(反复出现)
2、公共象征
私设象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