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栏目导航
相信未来
发布时间:2011/10/18 18:22: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春凤

相信未来  

徐州一中李超  

导语:看到作者的名字,我们大家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这好像不是我们普通人起的一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笔名,那么真正的名字是什么?郭路生(板书)。关于这个名字,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他是在1948年父母行军的路上出生的,他在70年代末使用了食指这个笔名。他在谈到这个笔名时,曾经谈到了两点,第一,食指与“时子”有联系,他的母亲姓时,时子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之情。还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家伸出自己的食指来,(生伸食指)当你伸出食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竖着食指)  

生:第一。  

向前指,评论别人,指点别人,指指点点。食指就有这种概念,他认为时人在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从生存、生活而言,从写作、创作而言,都有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生活和社会,世人对诗人都是指指点点的,在这种环境里边,作者就写了这样一个笔名,来表达一种自我解嘲吧!我就是在这样一种指指点点中生存下来了。或许我们还能体会一点,也许他是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抗争。别人指指点点,我都不怕,只要是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他就不会怕。所以说他起了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内涵的笔名。  

  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他20岁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华,非常有名。食指这个诗人,他的成就是非常有名的。展示别人对他的评论:  

  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中国朦胧诗诗歌的创始人,一代诗魂等。  

我们看一下68年这个年代,调动一下你们关于这个年代的历史知识,(文化大革命)68年,正是红色革命风暴席卷全国的时候,大家对于“文化大革命”只是个概念,只是了解了一点点东西,或者机械地记忆了某些东西,这个不怪大家,毕竟大家是九十年代的人,我们的父母对“文化大革命”也并不一定深刻,如果没有深入阅读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资料的话,对它的了解肯定不够。但是大家回去问问父母,那时最感兴趣的一定是吃饭的问题,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组图片,看一看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多么的不稳定。  

  农民不种地,学生不上课,整个社会都在这种不稳定中(投影)学习《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的图片而批斗知识分子和有功之臣的图片,涉及到学生、工人和农民社会各个阶层。当时的社会,无师无友,无父无子,全社会都在进行阶级斗争,这是中华民族可悲而又可笑的一页历史。从全社会说道年轻人,说到有良知的青年人的反思,说到食指。说到所学的诗。1400  

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2分钟  

师:大家已经投入感情了,字字顿挫、有力,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要深入地赏析这篇文章,需要理清作者是怎样写下来的,思路是怎样的。1644  

生:我觉得前三段的最后都提到了相信未来,第一段写了凄惨的情形,第二段写了美好的事情都已经消失殆尽了,写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相信未来。  

师:你首先定了1-3段是一套,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相信未来!这就明确在表白自己。(板书:表白自我)  

生:后来又写相信未来什么东西,怎么相信。  

师:换句话说,就是为何相信未来?如何相信未来?(板书)接着……  

生:发出感慨,呼吁大家都相信未来。  

师:呼吁?好!板书  这就像写文章,即使是写议论文,这篇文章就像议论文的写作思路:首先提出问题,接着论证,后来总结。不管是什么文章,只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路,才更容易让读者读,才更容易让读者探讨更深层的东西。理清楚了思路后,我给大家放一段录音:大家感受一下我们的朗诵家事怎么投入自己的感情的,再寻找自己和别人的差别在哪里。  

放录音  

师:同学们,听完了之后又什么感触?你觉得自己和人家相比,哪一个感情更投入,哪一个理解更深刻?食指的诗是很有吸引力的。2512著名诗人顾城曾经说过:“他的诗在当时的青年中秘密流传,无论是山西、陕北,还是在云南、在海南岛、在北大荒,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人秘密传抄食指的诗。”(投影)知青,就是那个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为了解决城市里青年的就业问题,让正在上学的和还未上学的孩子到农村去,生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那个时期的知青是有特殊意义的。许多人都是被迫离开家乡的。这一点我们看到的是食指的诗在知青中流传盛广,总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这个魅力何在?我想让大家互相讨论一下。如果你不能说出这首诗歌是怎么吸引知青的,你可以谈谈这首诗你觉得还在哪里?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我们一起来欣赏、鉴赏一下。或许有些同学的理解会让我茅塞顿开,我还没有理解透彻的地方,咱们同学理解透彻了。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讨论。  

     讨论五分钟 教师巡视和指导  

   

汇报:  

生:知青有共同的遭遇,他们的思想基本是相同的,还有食指的诗中所反映的乐观和自信的态度能引起所有知青的共鸣。  

师:能引起共鸣,而且知青中有很多这种有理想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生:前三段表白自我的时候,他的经历已经是有一点点阴影了,但是他都是用很美丽的意象、很美丽的语言把这些意象表现出来,然后写到相信未来,这对有共同遭遇的知青也是一种鼓舞。  

师:你所说的美丽的意象是什么意象?  

生:美丽的雪花、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温暖漂亮的笔杆、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指那、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凝霜的枯藤等。  

师: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特别的……  

生:美丽。  

师:这是你的认识,用美丽的意象表达出乐观的心态。你刚才还提到,这种乐观的心态,给知青们带来了什么?  

生:鼓舞。  

师:鼓舞、还有希望、勇气和力量。这点我觉得就很独到,大家想一想,知青当时所处的环境,这已经是逆境中的逆境,在逆境中很多人都会选择沉沦,当这些人读食指的诗时,内心会燃起希望的火焰,所以能让这些人有勇气面对现实,继续面对挫折,也是能够引起知青共鸣的。  

生:我觉得后面写到的发出这一段,它后面写到的都是非常积极,非常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只是写个人的话,这可能就小气话了。他在后来发出号召,他号召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号召一群人,整个时代相信未来,这样就把整首诗上升了一个层次。这就是大家之作。  

师:大家之作,往往不关注一个小我,而是一个大我。最后发出号召,以使自己这种清醒的认识能够感染更多的人。这点我都没有想到,很好!  

生:我觉得食指的诗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就以这一首诗为例吧,第一,他写出了哪些知识青年心中的共鸣;第二,他暗暗地对文化大革命的事实是给予否定的。他将“文化大革命“比作“历史的风尘”,他相信相信未来的人们一定能够“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看到真相。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他对当时的历史青年的定位非常好!他们处于惆怅、探索和迷惘的阶段,他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但是他相信未来的人们会肯定他们的努力。看到他们的探索和成功,他们一定会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出了知识青年的青年的理想,好像未来就在不远处。  

师:这是别的同学没有提到的,分析的也很透彻。也就是我们发现了食指在发现事实真相的时候,或者在揭露生活本质的时候,采用了一种比较形象的形式。刚才同学说到了,文革是一种灾难,食指在这里用“历史的风尘”来暗示这个文革,很形象、很生动。后来又说到了给知识青年的定位,一方面他们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他们仍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去追求,在探索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是他们绝不委屈,这也给知青们带去了信心。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都进行了分析,都很好!这是鉴赏文章的两个方面,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语言。  

师:我们看看在这首诗里,那一部分的语言最值得我们品味?为什么?  

生:前三段。  

师:我们在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提到了很多意象,许多意象都是很形象的,用这些很形象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我么感到更有诗意,更有美感。今天我想和大家重点探讨前三节,大家既然说了,前三节的语言方面写得好,那咱们来分析一下。  

生:就说意象,第一节的蜘蛛网和灰烬就比较灰暗一些,而第二节的鲜花就比较鲜亮,第三段就是宽厚博大的,海浪和大海,当他把大家的激情都调动起来的时候,他才告诉大家,要相信未来。  

师:你看到了感情的逐渐递进。前面的灰暗,后面的大气了。  

生:前面灰暗部分写出了他对当时的环境是很无奈的,然后又写了一些美好的意象,到后来这些美好的东西化为乌有,逐渐消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在这些无奈和悲哀中,他仍能够相信未来。  

师:更深入一点了。但是我还想问你,你所指的无奈是什么?  

生:在当时的环境下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被社会所压抑的一种无奈和自己的远大理想不能实现的一种失望。  

师:有个词语你用的很好,失望!可能原来有激情在燃烧,但是现在这种激情被社会的运动逐渐的熄灭掉了。“炉台”这个意象多好啊,这是用来生火的,给人的感觉是热烈和温暖,然而逐渐的熄灭了,逐渐的被蜘蛛网查封了,剩下的都是失望的灰烬,从情感上看,原来的抱负一下子没有了。甚至他还面对着生活的另一方面,不光是抱负上,大家看,当“灰烬的余哀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可见,从物质和精神上,他都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但是在写美好的未来的时候,他所用的东西都是很美好的,这和前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面对如此的困境,作者却充满希望的相信未来,这里能反应出作者的什么来?  

生:物质和精神的压抑并不能遏制我的理想和追求。  

师:这里显现出作者追求未来的一种坚定、刚强。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边,仍然要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想问我们的同学,这里作者已经是昂扬奋进了吗?“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这些句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这里流露的感情比第一节怎么样?更深沉了。是一种绝望。但是作者又写到:“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想请同学给我解释一下这两句的意思。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刚才所放的录音里边和我们课本上的而一个细微的差别?  

生:凝霜。  

师:你鉴赏一下,是凝霜好,还是凝露好?  

生:霜是一种固体,人的感觉是拿着一个毫无生机的枯藤在哪儿写,但是凝露给人一种生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胸怀,他悲哀愤慨的感觉是发挥到极致的。“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我好像已经是山穷水尽了,但是我还是有希望。虽然这个世界是凄惨的,但是作者还是相信未来的。  

师:枯藤?凝露?凝露在枯藤上,给人一种希望,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来。第三节大家都提到了,就是情感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昨天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怎么断句?我现在告诉你,随你!没有固定的说法,你只要读出的气势来,读出你的感情来。举例“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很美好的意象,都是孩子的笔体,用个书法家的笔体多好啊!  

学生: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用孩子的笔体让人感觉有希望。  

师:这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用孩子的笔体让人感觉有希望。我们看到孩子的字体,感觉是什么?  

生:认真。  

生:稚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他不会受其他人的影响,当时那个社会,所有人都是疯狂的,只有孩子是纯真的,只要让孩子受到保护,未来就有希望。  

师:孩子的路还很长,我们看到这个,想到的是将来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是想到了未来。总而言之,这里都反应出来了作者对未来的一种坚信,执着的追求,甚至是执拗的追求,但是我们对这种追求是充满敬佩的,后面的段落也有许多值得大家品味的。你可以选其中的一部分作评论。我们的学生都是青年,我觉得青年的面貌应该像食指一样。我送给大家的一句话是:做人要低下头思考,要抬起头走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2016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新北区薛家镇 电话:0519-85955860 0519-8595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