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有效的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提问 引导 有效
初中的教师,也许再也没有机会感受到小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时的那般热烈;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而高高举起的一只只小手;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听到那一声声充满自豪感的“老师叫我,叫我……”
初中的教师也许会在想:难道中学生就该是这样?身为初中教师的我,也在纳闷:这帮孩子是怎么啦?他们到底是不敢举手?不愿举手?还是不会回答我的问题?通过课后与同事的交流,发现他们也和我一样有着同样的感受。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课堂是:由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贯穿始终的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眼前的课堂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进行反思:
1.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小学时减弱。他们会觉得课堂上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只要我会,举不举手都一样。亦或是存在侥幸和懒惰心理,觉得反正我不回答,也会有其他同学回答。而自己则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老师对于这种学生心理听之任之,长期发展就形成了学生不爱举手,不爱思考的一种冷漠状态。
2. 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顽疾’。例如,表面性提问:老师只追求热闹的场面,要求一起回答,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比;习惯性提问:根本没有经过思考设计的问题,脱口而出,大多是“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收效甚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惩罚性提问:当老师发现某一同学发呆,心不在焉时,突然发问,借机惩罚,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3. 现在大多数课堂学生都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作为老师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思考怎样设计提问,而忽略了如何使学生自主提问,导致学生缺乏敢问,善问的精神。很多老师为了教学进度的完成,或限于本身的业务水平而也不想让学生发问。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定要求老师把课堂的提问权利还给学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提问上发掘潜力。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氛围,沟通师生情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等等。而学生的提问,则能使自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补缺憾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提问具有引导性。
教学中,老师的问题不能大多数都是“对”与“不对”,“是”与“不是”。这样的问题根本不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更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自然也能以帮助他们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俗话说“质疑问难”,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答案,老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激励性,巧妙铺垫,层层递进,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才有机会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
2.课堂提问要穿插趣味性
学生对学科本身就不那么感兴趣,如果我们的问题老是走老的套路,必然更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所以,对于有些问题,老师必须换个思路,重新包装一下,我们要尽量使提问的语言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著名的诗人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只有老师的问题富有吸引力,学生才会善学,爱思。
3.问在重点处
人们常说“学的多,不如学的精”。同理“问得多,不如问得精”这个“精”就是我们所要学生深刻理解记忆的重点。在课堂内容的重点处提问,能提醒学生注意并反复思考、加深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酝酿和组织语言的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则易造成草率回答,降低提问效果的后果。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和难点逐一突破,学生才算学有所得。
4.让问题更加形象
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老师再提一些抽象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所以,在通过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应尽量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而不是对问题无从下手。学生排除了畏难情绪才会把精力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
5.由师问—生问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但事实并非如此,提问不仅是老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把课堂的提问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将学生发问逐渐变成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原因,知识储备不足,刚开始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对此,教师不能给与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学生丧失提问的信心。另外,鼓励学生课堂提问,也会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对教材钻研的更深、更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名言,对我们教师把握课堂提问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深入挖掘课堂提问的潜力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1、JamesC.McCroskey VirginiaP.Richmond LindaL.McCroskey 2006 《课堂交流指南》张艳华译
2、《外与学法教法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