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板块式三串”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已有半年了,在这半年中,我们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所获了一些经验,遇到了一下困难。“板块式三串”教学主要把知识分成哪几块,针对每一块知识,教师要明白“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教师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监测和反馈。下面以初二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为例介绍“板块式三串”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 集体备课过程
(一)、 教材分析
初二物理第十章第一节中的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把《压强》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力,力与运动”这两章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是后面学习 “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及浮力的基础。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到得出压强,并用压强公式计算,第一课时是压强的测量和压强知识的应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的设计
针对压强既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又是教学上的难点,这一情况,我在本节课上采取了“问题-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先感知锤子对钉子的作用力和运动员对平衡木作用力的方向,再画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抓住这两个力的方向,并归纳出这两个力的特点,进而归纳出压力的概念,再通过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巩固压力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然后通过压气球和压铅笔两个实验得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再自主选择器材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从而引出压强,最后通过例题巩固压强的公式。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主动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达到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 教学设计
课题《压强》 |
执教:吴建昌 | ||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和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初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
| ||
课前准备 铅笔,气球,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的容器。 | |||
板块 |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 |
学生活动串 |
目标达成反馈串 |
一: 引入新课 |
视频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 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问题2:你能否针对刚才看到的现象提一个问题? |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
由学生代表回答 |
过渡语: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压强》 | |||
二:压力 (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
问题1:如何画压力的示意图? 问题2:请分别感觉一下锤子对钉子的作用力和运动员对平衡木作用力的方向,再画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 问题3:这两个示意图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4:压力的方向怎样?压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问题5:压力的大小怎样?
练习: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
学生回忆 学生体会,并作图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作图
|
学生代表回答 用实物投影学生代表的作图,并由学生代表点评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并板书:垂直作用于物体 表面的力叫压力。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并板书: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压表面,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压表面上。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强调,并板书:当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用实物投影学生代表的作图,并由学生代表点评
|
过渡语:压力也是一个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 |||
三: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
问题1:观察小明和小红在沼泽地中的情况,并回答:谁的压力作用效果大?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布置学生实验并回答: 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两只手的食指感觉有什么不同?,如果再用力些,感觉又怎样? 问题3:布置学生实验并回答: 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气球的哪部分的形变大?如果用的力再大些,气球的形变又怎样? 问题4: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实验,请思考: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实验,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实验,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学生代表回答,并由学生代表点评或补充
学生代表回答
|
四: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
问题1:用什么方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问题2: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怎样?” 问题3:现有如图10-4所示的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的容器等。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结论。 要求:(1)说出你选择的器材 (2)说出你的设计方案 (3)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4)看看谁的方法多?
|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
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代表回答,并由学生代表点评 学生代表A上讲台演示: 器材:矿泉水瓶、海绵、水。 方法:(1)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的水。 (2)将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3)将瓶中灌满水后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4)将瓶中灌满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 比较(2)、(3)、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3)、(4)、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学生代表A上讲台演示: 器材:装沙的容器、压强小桌、重物。 方法:(1)将压强小桌的桌面放在沙面上加上重物,观察下陷的深度。 (2)将压强小桌的四条腿放在沙面上,观察下陷的深度。 (3)把重物放在桌面上后,观察四条腿下陷的深度。 比较(2)、(3)、可知: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比较(1)、(3)、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
五:压强 |
问题1: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等时,我们该如何比较呢? 问题2: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压强? (2)压强的公式是什么? (3)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4)一杯水放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000P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问题3:(练习:)一辆坦克的质量是20t,每条履带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m2,求坦克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 |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看书,思考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
学生代表回答:用比值法
学生代表回答 板书:1、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 压强= p= 3、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 学生代表上黑板,师生点评 |
六 课堂小结并对知识进行巩固 |
问题1:下面我们来理一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通过整理板书讲解本节课的知识。 1、 压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大小: 2、 压力的作用效果 3、 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 问题2: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练习见附录——学案纸) |
听讲,整理
独立思考 在练习纸上练习,一部分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教师巡视,点拨,展示练习的成果。 |
三、课后评议过程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新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清晰好,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在分析斜面上的压力时,补充做了一个小实验,效果较好。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作图、思考、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上台展示等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教学效果很好。
四、 教者的课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比较充分
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都必须在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例如准备了播放的视频 “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以及大量的实验器材。对于器材的准备上,由于考虑到铅笔芯较尖时会弄伤手,因此要求把铅笔头弄秃一点。这节课时间紧,因此在课前就把气球打了气,另外把教学内容作了处理,(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放到第二课时),这样可以使实验做的更充分。总之,由于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才使得上课时得心应手,才能提高实验课的效益。
(二)教学内容处理比较恰当。
在压力的教学中,让学生先感知,再作图,然后归纳,最后练习,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在压力作用效果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观察,再实验,然后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最后通过自主选择器材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样的教学既突出了教学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在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先带着问题看书,再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比较合理
1.本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灌”的陈旧方式。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记录、比较归纳、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观。
2.在本节课中,以问题为主线,以实验为手段,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在任务或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轻松、和谐,学生学有所得,最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利用板块式三串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条理十分清晰,教学过程十分流畅,从而教学质量得以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