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究竟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把和谐的氛围带进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就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次,我上的课文是文言文《曹刿论战》。当我逐字逐句疏通课文以后,就开始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写作特色了。在经过有意识引导以后,我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几个学生却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原来是几个平时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难道我说错了什么?仔细一想,应该没有啊,我完全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讲的啊。于是,我把其中的一个叫起来,问他刚才在议论什么,没想到这位同学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不少同学也凑在一起低声附和。此时,我的心格登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也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于是,我因势利导,以讨论的形式展开对鲁庄公的评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是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对知识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把充沛的情感带进课堂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可见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
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我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一节特别感人,我用我最深沉的感情去解读文本,让学生沉浸在深深的父爱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背影,犹如电光石火,一下子照亮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些课文导语的设计就可以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再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就可以充分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确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 如果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在语文课堂学习中,JI根据课文内容,借助于一定可行的操作方法,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我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图画,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大大提高,情绪高涨,确实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想象的效果,出现了不少与书中意境十分近似的图画,有些图画确能让你惊叹不已。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我在上《丑小鸭》这篇童话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我把那些平日不大爱发言的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模仿丑小鸭的神态、语言、动作,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个个都跃跃欲试,每位同学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了,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三、将思维的火花带进课堂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在 " 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 " 中就提出了 “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 的教育思想。
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 " 船头坐三人 " 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 " 苏黄共阅一手卷 " 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 要我学 " 变成 " 我要学 " 。
在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某中意义上来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思维过程由教师牢牢的控制着,学生只是机械的围绕着教师的思路转。思维的积极性不能充分的调动。况且,教师的提问,有时也不是学生最迫切的疑问,说不定学生早已明白了。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的解决,主要由学生们自己解决,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作用。这一环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激荡,思维的火花相互猛烈碰撞,尤其是问题最终顺利的解决,学生们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思维、合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长进。当然,在此教学环节,教师要面对着很大的课堂不确定性,因为教者很难完全预知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者有较高的教学机智,能巧妙灵活的依据课堂进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机动处理。 我们还可以设立讨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让思维在相互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人才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文化氛围里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把和谐、情感、创新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