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样的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调动了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这个目的。
【关键字】第二课堂 社会美 培养
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可见美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而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等表现出来的美。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多如繁星,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现在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的古国。因此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美育教科书。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是进行思想教育,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适时从历史教科书中挖掘包含社会美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或者哪些教学方法比较好呢?笔者认为开辟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历史课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历史课的课外活动,是初中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另一种教学形式。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启发性,要充分发挥学生 和 老师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称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基于新理念的提出,再结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征和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开辟第二课堂就成为了进行社会美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里,教师集中指导,以学生个人活动为主,注重班级、小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制作历史小报、讲历史故事、知识竞赛、辩论、组织历史游戏活动、办历史展览等等。在多样的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调动了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这个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制作漫画,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实质是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讲诉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也就变的切实可行。
初一的学生一学年都是学习的中国古代历史,在这一年的教科书上有许多历史故事或人物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社会美教育。如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爱国主义传统;孟子有民贵君轻论,李世民有载舟覆舟说,李冰凿都江堰,“佐川西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以天下为己任,为民兴利除弊,造福于民的高尚行为;孔子作《春秋》、《诗》、《书》,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司马迁着作《史记》成一家之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李时珍完成医药巨着——《本草纲目》,成为杰出的医药学家,这些人物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树立雄心壮志,对学生高尚道德和优美情操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但是这些知识都是分散在教科书各处的,学生平时学习压力也比较大,不会主动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或者处理,所以在学期末由历史教师组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并在这同时是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
笔者曾经对课堂大胆革新,在学期末的一次课堂上让学生把一些古代得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漫画的形式反映出来。该题一出,马上班级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有的独自思考创作,有的两三人合作完成,一节课下来,当堂交的就有20多份,没有完成的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
看到一幅幅同学们认真完成的作品真是让人兴奋不已。在这些作品中有蜡笔小新版的孟母三迁,有把倭寇画成猪头的戚继光抗倭,还有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佳作。在班级里展出后,许多学生都去观看别人的作品,看的津津有味,连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对一些佳作赞不绝口。有人说这不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恶搞嘛,我认为不是的,这是符合现在学生发展特点的。时代在变化,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不能还是老思想、老观念、老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改革创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样结合历史的漫画创作,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的社会美教育。
二、讲历史故事,让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更显光芒。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中华民族长期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发展成什么样的人,事关祖国的兴旺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大有必要的。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充分开发这些宝贵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但是如果就再平时的教学中把故事就稍微讲一下肯定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俗话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见。”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谈感想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其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在初二第二学期的一次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讲历史故事,传承中华美德”的活动。有同学讲卧薪尝胆、红军长征,告诉大家愈挫弥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同学讲林则徐、邓世昌这样的历史人物,告诉大家精忠报国,舍身成仁的精神;有同学讲两弹一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告诉大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同学讲立木为信、一诺千金、程门立雪的典故,告诉大家要知书达礼,明礼诚信。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也在活动中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锻炼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美呢?
三、制作历史小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教师的责任不应只局限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必须拓展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和品格,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讲历史离不开事件,讲事件离不开人物,讲人物离不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小报来褒贬时弊,臧否人物,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思考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正确主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比如有一位初二同学制作了一个关于评价李鸿章的专题小报,很多初二学生接触到的李鸿章这个人物,往往将他与签订不平等条约,卖国求荣这些负面事件联系起来。但是这位学生非常仔细,从书本入手,在洋务运动等事件中发现了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做出的贡献,于是他继续深入查找资料,在其制作的小报中给予李鸿章客观中肯的评价,褒贬到位。这个学生就逐渐学到了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这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举办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美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在初二教完了上册的历史书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主题为“中国百年的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展览,这个活动是整个初二年级,要求每个班级出最少3块展板,然后统一展览、参观、评比。学生作品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而是更多的采用了课外的内容。有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以身殉国的丁汝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甚至还有在学生中罕为人知的“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这些人身上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的活动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在活动中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加强了思想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喜欢独立思考一些历史问题了,同时开始关心祖国建设,思索人生的价值。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第一课堂传授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辟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教学,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开拓知识的广度的同时开拓知识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发现社会美,体会社会美,让自己变的“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