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上完了,自认为讲得很清晰、很透彻。伴随着下课铃声,我收拾收拾课本准备离开教室。这时,平时一位成绩较好的女同学向我走来:“老师,今天这一课我听得糊里糊涂的,我感觉人民代表大会离我们好遥远,我们怎样通过它来行使权力呢?人民代表又是怎样的人担任的?我们身边有没有人民代表呢?学生一连串的问号把我问住了。
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反思的一个问题。翻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当我用这一课程标准重新审视我的这一节政治课时,发现:本节课理论性太强,专业术语多。教学设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情感体验,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
如何上活、上好思想品德课?我想首先就要返朴归真,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活化教材,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攀缘高峰,生成创新。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 前提: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就学科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敢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觉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如我在教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课时,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片断——闯红灯开始,问学生有没有过闯红灯的经历,当时怎么想的,有何危害。学生回答很踊跃,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说出来了,因为他们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甚至亲身体验过,所以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析闯红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让学生反思在自己身上或周围人身上还有哪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今后该怎么办?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提高了认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从小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我想到此为止,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已达到,思想品德课德育的功能也落实了,帮助学生内化为知识,外化为行动。
正如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政治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只有在教学中,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策略: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讲“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自己家庭还有哪些其他合法收入?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有哪些取得合法收入的方式?一时,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父母的工资、奖金、店面房租金、炒股、银行存款、中彩、分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通过学习,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意识到学有所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政治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确实,作为一线的教师,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探索的欲望就越强,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也越高。又如,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让学生结合近几年来薛家镇的变化:马路越来越宽畅了,街道越来越漂亮了,农村人住进了公寓楼,还有气派的中心广场等,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思想品德课应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出发,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三、途径: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按新课改的目标,活动教学成为其一大亮点。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所谓生活化的活动,一是活动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二是活动形式要贴近生活,所设计的活动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情境表演、社会调查、故事会、辩论赛、宣传活动等。只有通过生活化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例如,我在上《丰富多彩的情绪》一课时,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一系列的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真实生动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悉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了然于胸,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今后要做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我要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周围的人”……这样将活动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即实现了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
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活动,就是要每位学生动眼去看、动手去做、动脑去想、动嘴去说去问,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四、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近几年的常州市思想政治中考试卷中,研究性学习试题已成“常客”,这就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新课改的本质要求——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真正达成。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凭借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人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出学生熟悉、新奇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从而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到生活中去搜寻、感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只有让学生经历一个“生活——知识——生活”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卢梭曾说过:“现实的动力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动力。”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使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生活同时也成了教学最大的动力,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使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也将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动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