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字斟句酌出妙语,千锤百炼生华章
发布时间:2011/10/19 13:51:02   点击:1950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 辉

       摘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当前作文批改的现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  面批  自批  互批  写作水平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要学生写好作文,关键在于指导学生修改好作文,讲评好作文。好作文是在多次地修改和评讲中逐步产生出来的。”【1】《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古人的教诲,当代教育家的指点,新课标的要求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篇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与作者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分不开的。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 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问世。我们学过的北宋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 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修改,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序”,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措施。有人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得。”  

针对上述情况,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改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   

首先,学校领导要敢于放手。现在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硬性规定老师一学期要精批细改多少篇作文,这无疑给学生自改作文设置了障碍。所以学校领导要给老师松绑,不要对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管得过多过死,应给老师留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其次,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要敢作为,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精批细改为规范”【2】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分步骤训练,逐渐推进。  

第一步,教师面批。  

“教师面批”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起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是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一学期我对每个学生的面批至少一两次,多则三五次。面批的地点有时在教室,也可以在办公室,灵活性很强。班级里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一致,应分别应对。  

首先,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作文的批改,一开始主要集中在是否有错别字、遣词造句的使用、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偏离题目上来。例如:一学生在《如梦如幻的中华恐龙园》一文开头写到:“中华恐龙园是一种科幼的地方,那里景物美丽动人,就好像给你带来一种穿越时间来到恐龙的世界,看到那时景象有声有色美妙极了。”我告诉他这一节开头内容很好,不过有错别字、用词不当和句意表达不清的现象。这个学生在我的提示下很快就找到了“幼”应该写成“幻”;而对于其他的错误就无法发现,我用笔指一指“中华恐龙园是一种科幼的地方”这里说表达不清,应该说:“中华恐龙园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地方”他点头表示领会。我接着就指出“就好像给你带来一种穿越时间来到恐龙的世界”这句也有句意表达不清的错误,你试着改一下,他想了一想说可以改成“就好像给你带来一种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恐龙的世界”我马上表扬他有进步,不过还差一点就全改对了,应该是“就好像给你带来一种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恐龙世界的感觉”。我接着补充道:“看到那时景象有声有色美妙极了”这一句和“那里景物美丽动人”这一句内容上有重复之嫌,可以删掉。并告诉他写得时候应先考虑周到再下笔写,尽量减少这样的错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的。  

其次,对于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应侧重于文章的立意,构思是否巧妙上来。例如:刘和峰同学的作文欠生动,一次作文,描写家中不愉快的场面时,只用了“爸爸妈妈很难过,姐姐很伤心”一句话。于是我启发他:“你想想看,你怎么看出爸爸妈妈难过,姐姐伤心?你能否不用‘伤心’‘难过’两个词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形?”刘和峰思考了一会儿说:“爸爸坐在沙发上,低着头,一只一只抽着闷烟。”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说:“好!接着说。”“妈妈倚在墙上,两眼呆呆的看着地,家中只剩下姐姐呜呜的哭泣声。”我说:“还能不能用其他事物来衬托此时的情景呢?”他又沉思了一会,说:“还有老式挂钟发出嘶哑的声音。”我说:“对,就这么写!”刘峰闪着激动的眼睛说:“老师我会了。”于是俯下身奋笔疾书起来……  

重写的作文注重了细节描写,语言的生动性大大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面批作文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柳暗花明”。  

第二步,学生自批。  

学生自批是在老师对学生作文“面批”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文章写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怎么念法呢?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而不是像有些同志在会上作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3】前提:在修改作文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批改作文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可以当成玩戏。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好比是医生,摆在面前的作文就是你的“病人”,要对自己的“病人”负责,别做庸医,以激发学生的神圣感与荣誉感。此外,在首次训练学生批改作文前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必要的修改常识及常用的修改符号。虽然在小学学生就已学过,但还是有讲授的必要。  

(一)修改字句(找出错别字,修改病句,给句子润色等)。在这一步骤中学生可以对作文做第一层面的修改。可以放开手脚直接在原文上修改,最好在旁边批注栏中写上修改原因,或说明原文不好在哪里,或说说改后的句子有哪些更好的地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应着重训练。  

(二)第二层面: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应从作文的选材,立意,构思的巧妙,详略,修辞,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修改,对自己的作文千锤百炼,力求提升自己作文的档次。最好能写出修改的理由,体会。  

 当然了,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自改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可能有的错误没有发现,甚至有的学生把原来正确的反而改错了。因此,  

学生自改完后教师要把作文本收好,再做进一步查阅,在必要的地方再次修改,写出修改意见,甚至可再讲评。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作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第三步,同学互批作文。  

互批,就是借鉴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互改,可以同桌互改,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互改。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优点互相借鉴,缺点引以为戒。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互批中有所借鉴,有所收获,可谓两全其美。  

在互批之前,老师应让学生明白有哪些要求,以下十个方面,是魏书生老师在提导学生自批互批作文时亮给学生的标准,其实可以当作每次作文批改的常规标准:(1)格式是否正确;(2)卷面是否整洁;(3)错别字几个;(4)有几处病句;(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7)看文章的选材: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8)看文章的结构: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9)看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是否形象生动。  

在互批作文的过程中,老师要到学生中间巡视,因为在进行学生互批作文之初,有不少学生随便应付交差了事,所以教师对学生互批的作文,还有必要再收上来进行翻阅,查阅学生互批效果,然后在下次作文讲评课上,对不认真的学生进行通报和点评,对下一次的作文自批或互批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互批作文,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具体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大。不同水平的班级,班级中作文水平不同的学生互批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会批得比较全面,到位,但也会有不足之处,还需要老师进一步指正;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批得可能要差一些,只能达到部分要求,甚至出现批错的现象,这都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批改作文习惯的道路极其修远,但只要老师坚持,只要“精诚所至”,逐步培养学生对作文字斟句酌,千锤百炼的习惯,那么“金石为开”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魏书生  教学工作漫谈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2】李贻桂  作文批改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语文 2003  

3】叶圣陶  作文论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2016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新北区薛家镇 电话:0519-85955860 0519-8595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