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栏目导航
教科研简报
发布时间:2012/9/26 10:56: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春凤

2012-2013学年 第二期教科研简报  

教 科 研 简 报  

“少教多学”专刊  

薛家中学教科室主办        

20122013学年第二期  总第 2   

                                        教改动态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全部过程,即三疑三探,运用拓展   

  第一步: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   

  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编题时,可以借鉴平时考试习题的样题来出题。出题人要准备好答案,并且明确出题目的。  

如何正确运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   

  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场,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己无关。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二是讨论。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学生自探的过程中巡视发现的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   

  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回避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   

  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他途径共同解决。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质疑代替学生质疑。三是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四是教师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   

  拓展运用: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三是反思和归纳,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   

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  

   

理论前沿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多学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少教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启发性地,即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二是针对性地,即教师不要笼统全面地教学,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教学;三是创造性地,即集中时间和精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帮助、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四是发展性地,即教师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少教多学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少教多学多学具有三个内涵:一是积极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使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如果经过学生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学习内容,应该依靠其个人能力独立完成。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   

  具体说,少教多学蕴含着以下几个层次的涵义:   

  (1)教与学的关系上,少教多学从全面依靠教师的教转向更多地依靠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二者共同居于教学统一体中,在实质上是合一的。然而,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着眼于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教学时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及认知规律,造成了的割裂。陶行之先生曾批判太重视教而导致了教与学的分离,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好像是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说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少教多学强调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尽可能有机统一起来,把分离的统一起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少、慢、差、费和单纯追求知识的问题。   

  (2)教学目标上,少教多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少教多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教学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尤其强调,一般发展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少教多学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教学主体上,少教多学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要素形成的统一体。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而形成了多种教学矛盾。在诸多教学矛盾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一般表现为: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规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质与进程,体现着教学的总体预想效果;而教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辅从地位。”“少教多学思想体现了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学生的学上,使教与学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4)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少教多学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间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对恒定的因素,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也是不能再生复原的稀缺资源。教师满堂灌堂堂灌的时间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必然会减少,就更谈不上为学生留出创造性学习的时间了。“‘少教多学即是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于去想象、动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动机,鼓励学生形成创造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制度化时间,并积极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时间’”。在自我学习时间内,学生可以作为自然学习体参加到教学之中,按个人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5)教学过程上少教多学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这样的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学起点,即将教学起点从教师、教材转向了学生,具体转向了学生的认知、学情,关注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选择。这样,使教的工作与学的活动构成了有机的教学关系,也使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   

6)教学内容上,少教多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性及生活性。少教多学要改变先前重视教学内容数量的观念,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时空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取需要的知识。教师遵循探究性、问题性、生活性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与教学内容展开深层的对话  

教育名言  

生活渐渐地作出了结论:只要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努力教育,没有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不能成为诚实正直、热爱劳动、坚强勇敢、无限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2012928  

编辑: 徐春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2016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新北区薛家镇 电话:0519-85955860 0519-8595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