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栏目导航
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
发布时间:2013/10/16 7:40:3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教科室

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

编制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及基本要素  

课题研究方案,也叫课题研究计划,是如何开展课题 研究的具体设想,是我们研究行动的指南。它指明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目标;规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用什么科学方法开展研究;描绘了课题研究的成果蓝图。一个好的课题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在课题立项后出现研究时无从下手的现象,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我们的研究事半功倍。  

尽管不同部门或不同级别的课题在方案编制要素的设置上存在差异,但我们还是能提炼出它们的共同之处:课题名称、研究背景及意义(价值)、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研究成果、保障设施等。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分析  

一、课题名称  

1课题名称的构成要素  

课题名称一般应包括课题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部分,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  

2课题名称表述的基本要求  

1)准确。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交待清楚,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能够检验选题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思路的正确性。如《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研究对象不明确,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或者是研究性学习本身?研究内容不清楚,是研究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或是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或策略?如改成《初中物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行动研究》,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就一目了然了。  

2)规范。课题名称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疑问式的句型不能用,一般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如《怎一个“考”字了得》是一篇文章的题目,《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是一句口号,《开发学生艺术素养,推进艺术学科的新课程改革》是要开展的工作,《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经验总结,这些都不能称为课题的表述。  

3)简洁。课题名称在表述时要尽可能做到中心集中,最好是一个中心,不管句子多长,其间最好不要用标点符号隔开。因此,课题的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能超过20个字。如《课堂教学中引进艺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中心至少有四个:引进艺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艺术手段引进课堂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难度很大。  

4)醒目。课题研究的切口要适宜,表述要有新意,使人一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的构成要素  

研究背景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陈述;(2)研究的理论依据;(3)研究的目的和实践意义。  

对国内外研究该问题的现状进行梳理,一是可以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二是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三是能找到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寻找理论依据主要是确保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和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陈述研究目的和实践意义主要是突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研究的重要价值。  

2研究背景编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理论分析多。  

2)宏观分析多。连篇累牍大谈“面”上的道理。  

3)“问题”分析少。对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一“问题”在“我”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有什么特殊性?如此等等的“问题”分析较少,有的甚至没有对“问题”的分析。  

3研究背景编制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课题研究是基于真实“问题”的研究,其最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并非理论创新,也不可能是引起宏观教育层面的革新,而是解决自己遇到的真实而又具体的问题。因此在研究背景方案的编制中,我们更多的精力应放在回答“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做好下列要点的说明:  

1)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要陈述本研究课题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准确陈述理论依据。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这是研究背景中的重点,必须具体分析说明“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教学、学生和自己会有什么影响。而对教学层面的影响,我们一般需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去分析。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课题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的含义  

课题研究目标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达到的某种愿望和期待的结果。课题研究目标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方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应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有利于研究目标的达成。  

2研究目标编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研究目标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致。  

案例1  

《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中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研究目标与本课题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完全不一致。《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其研究目标应该是通过研究,提炼出小学语文实施综合学习的策略。  

2)课题研究总目标与阶段研究目标不一致。课题研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研究目标,阶段目标的逐步达成最终导致总目标的实现。但不少课题研究在编制研究目标时,由于没有在总目标的架构下构建阶段目标,常常导致阶段目标与总目标在指向上的不一致。  

3)总课题研究目标与子课题研究目标不一致。  

3研究目标编制的基本要求  

1)清晰目标描述。目标描述是研究者根据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后,提出的一个研究目标,这种研究目标的指向是研究假设,它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2)注意构建目标系统。形成多层次的目标系统,使课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机体系。  

3)概括。课题研究的目标引领着整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因此研究目标应有一定的抽象度,能够被整体把握,一般用一段话区陈述。  

4)可分解。课题一般要花2~3年时间才能完成研究,这个研究过程我们往往要分成若干阶段或多个子课题开展研究,因此课题的研究目标应该具有可分解的特点,可分为阶段性、过程性、内容性等方面的次要目标。  

案例2:《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之研究目标  

通过对科学探究理论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的研究,力图寻求一种能够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基本目标如下:  

1.通过对科学探究的理论研究,确定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2.通过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培训,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  

3.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和科学探究能力要素的分析,确定“先分后总”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  

4.运用上述培养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它回答研究什么的问题。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  

2研究目标编制的基本要求  

1)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  

案例3:《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其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是:(1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2通过研究课等形式,探讨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作用;(3探讨物理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一般步骤。这三点研究内容都脱离了研究目标的核心“整合”,其研究内容应该是:(1)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因研究(为什么要整合?);(2)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内容的研究(整合什么?);(3)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怎样整合?)。  

案例4:《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  

其研究目标是提炼出小学语文实施综合学习的策略,这就决定了研究内容必须与“实施综合学习的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具体包括: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现状调查、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特点分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内容的选择原则、小学语文综合学习指导策略、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组织策略……正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演技,我们从中提炼出了“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实施策略”。  

2)清晰界定关键概念。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所以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评审、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他人对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对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地描述和严格地界定,并能为学术界所认可。  

案例5:《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这个课题就必须把“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界定清楚。因为“研究性学习”现在至少有三种理解:一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一是指各门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一是指一种学习方式。只有把概念界定清楚,才能明确研究的内容。  

案例6:《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研究》  

这个课题有一个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最好对它进行界定,通过对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把“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区分开来,把“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区分开来。  

3)清晰控制变量。变量是指某一客观事物在性质、数量等方面具有可变化、可操纵或可测量的特征。变量依据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案例7:《发现学习方式与学生探究能力养成的关系研究》  

它的假说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发现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其中,“运用发现学习方式”就是自变量,“有效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就是因变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发现学习”这个自变量起作用外,还可能有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这个“其他因素”就是无关变量。  

在教学实验中,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好无关变量。不少课题在编制方案时缺少对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设计,直接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案例8  

为了说明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课题组用两个平行班做对比实验,一个班采用这一模式教学,另一个班不采用这一模式教学,最后结论是:采用这一模式教学的学生成绩好于不采用这一模式教学的学生成绩。实际上,这一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许多无关变量难以控制,如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否一样?刻苦程度、学习兴趣是否一样?班级管理、班风等是否一样?如此等等的因子,都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4)在国家级课题申报中,还常常要求说清楚研究基础和创新之处。研究基础主要说清楚本课题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论著发表情况)、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职称)等;创新之处主要指本课题研究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贡献或对研究方法的贡献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操作层面的贡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2016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新北区薛家镇 电话:0519-85955860 0519-8595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