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 第四期教科研简报
教 科 研 简 报 “课堂转型”专刊 薛家中学教科室主办 2014—2015学年第四期 总第 4 期 教改新解 关于课堂转型中若干环节的解读说明 一、 关于备课中“板块”说明 以往备课常常以时间顺序作为备课板块描述的,如:“复习—导入—探究—应用—小结”,我们这里解读的“板块”提倡以下几点: 1、按知识主线为“板块”描述,即:这节课学生要学哪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复习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第一板块学生学什么,第二板块学生学什么……。每节课都可分成杂干个学习“板块”,理科中板块间逻辑性较强,文科中板块间可根据自己教学特点调整。 2、这些知识主线(学生学什么)为板块,其实就是本节课学习任务(大任务)的第一次分解,也是本节课知识性目标(大目标)的第一次分解。 3、每“板块”的描述语也是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 二、 关于备课中“任务性问题”设计说明 1、这里的“任务性问题”是指:每一板块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导向性问题,或一种学习任务,或一种活动要求,所以这里的“任务性问题”可以设计成——学习任务或活动(包括要求)或引导性问题。 2、这里的“任务性问题”设计要简洁、明了、有层次(推进感),不宽泛、不细小,让学生有完成的可能和探究思考的空间。 3、这里的“任务性问题”还包括设计一些反思性的任务。如:通过刚才所学,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你还能提出怎样新的思考。这里的“任务性问题”还包括设计一些巩固性练习,如:通过刚才所学你能完成下列一些练习(或问题)吗?(用来及时检测学生的达成情况) 当前教学设计中,各备课组要加强“任务性问题”的设计研究。 三、 关于备课中“学习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的说明 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是多样的,教学设计中应体现,那么设计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呢? 1、当“任务性问题”是属于传递信息类的(如讲解作者的背景、讲解历史上与此内容有关的、最新科技等等),可采用学生倾听(教师讲授方式)。这些内容也可以在课外让学生查阅资料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布置给学生。 2、当“任务性问题”是属于巩固性任务类的,可采用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之间互查互纠。 3、当“任务性问题”属于一般性解决问题类的,可采用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互帮。 4、当“任务性问题”属开放性问题(结果是多样的、过程途径是多样的、情感体验是多样的……),可采用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四人交流。 特别说明: ·很多教师认为“难题”选择小组四人讨论,我们认为对于“难题”应选择教师先引导分析,再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同伴互帮) ·由于文科中情感体验较多,所以开放性问题较多些,选择小组四人交流的方式较理科多些。 ·同伴(两人)交流的方式有:两人互帮、两人合作、两人互查互纠、两人相互说说等。 四、 关于备课中“交流反馈”设计说明 当任务性问题放给学生后(学生开始进行学习活动),师生交流反馈就开始啦! 1、学生活动时“交流反馈”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巡视。教师巡视要做三件事,首先是指导同伴之间开展学习(你帮他了吗?你寻求帮助了吗?),其次是寻找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同的典型资源,第三才是个别帮助。 2、巡视结束后的“交流反馈”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1)师生间有针对性交流反馈。即教师将巡视中的典型资源以“并联”或“串联”的形式呈现,由学生向其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其中进行点拨追问),尽可能减少当前课堂中随意叫一个学生进行无针对性反馈方式(目前很普遍)。 (2) 生—生—师间的交流反馈。即由各小组将自己组内的学习情况呈现给大家分享或分析。 以上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有针对性反馈方式”很重要。如果在巡视中只有个别学生有误应在巡视中解决,不要再在全班反馈。 3、当“交流反馈”巡视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归纳、提炼,因此在这栏目设计时,教师要将重要的归纳内容显示。 4、教师归纳提炼结束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内化一下。 五、 关于课堂中“小组学习”的说明 1、 目前学生学习的形态可以是“显性分组”或“隐性分组”。不论何种形态,都是将原来“条组”形态转化成“块组”形态,同时“显性分组”对教师组织教学要求更高。不论何种形态分组,各校实施时要对所有教师做提前培训。 2、 小组长的职责:每个“小组”有一位小组长,其职责有四:一是课上开展四人小组学习时,组长要及时促进学生开展交流;二是课上开展四人小组学习时,及时组织组内成员有序呈现不同资源并帮助个别成员学习;三是课外及时提醒组内成员完成相关作业及帮助个别成员;四是课外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时的分工安排、定期整理。所以各校要对小组长进行及时培训。 3、 “小组学习”形态下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是:倾听、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后的两人同伴互帮互纠、独立思考后四人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后学生学习等多样方式。 4、 “四人合作学习”在课堂上,主要以四人交流,角色分工形态为主,而分工合作(如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大多在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 六、 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任务性问题呈现的说明 1、 将“任务性问题”更多地用PPT、学案纸、小黑板的方式呈现,减少一些口头陈述方式。 2、 用PPT形式呈现时,在一张PPT上既要有学习材料(包括课文片段、一幅图片……),更要在同一PPT上呈现你设计的任务性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要求。 七、 关于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的说明 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设计合适的任务性问题,学生活动时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反馈过程中的追问解释与归纳总结。(教师教的重心要往后移) 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认真研读任务性问题,开展对任务性问题的独立完成与同伴互动、互帮、互查,活动后交流反馈过程中的表达、倾听。 八、 关于如何观察课堂的说明 新北区提供了中学和小学的课堂观察量表(均附在备课本后),其实质一样,均从五个视角观课。 视角1: 从课堂上整体看板块设计是否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清晰建构,亦即知识性的目标定位是否恰当。 视角2: 课堂上观察教师在每一板块中设计的任务性问题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是否清晰呈现。 视角3 :针对每一任务性问题,教师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活动方式)是否匹配、是否多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视角4 :学生在学习活动时,教师是否真正巡视(指导学生、寻找典型资源、个别帮助),是否是典型资源有针对性反馈(包括是否关注有效的生成资源),是否及时归纳提炼。 视角5 :教师的综合素养(语言、情感、板书、信息技术合理使用等)。 九、关于学校在推进过程的说明 当前课堂转型重点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堂观察三大块。 1、 学校要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系统规划后三年中如何推进课堂转型工作,并将课堂转型的要点说明让教师熟悉,开展各类沙龙、解读活动,及逐步应用于教学。各校、各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可更广泛、深入的带有个性化的研究与实施。 2、 加强当前各学科以各种课型为载体,以“一备二上”的方式推进课堂转型研究。 3、 中小学以新的观察量表为依托,采用“葫芦式”的评课研讨方式。
台湾教授黄武雄《学校在窗外》读书摘录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 ——“与别人的经验相联结,或说与世界有了真正的内在经验的联结,才能了解自己。人借着与世界互动,了解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才能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纯粹为好奇而好奇,为研究而研究,为创造而创造,是不存在的。创造之外,我会希望与人互动,与世界互动。相互讨论、相互欣赏、相互批评、相互肯定,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互动,创造便失去了动力。创造不是人孤立的旨趣。”
学校在窗外, 课堂也在窗外, 教师理应和学生一起 站在窗口望向窗外, 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实现合作探究的过程。 品味学校、课堂 之于我们每个个体的 生命意义……
|
![]() ![]() |